歡迎您的光臨! 今天是 |
——訪宿遷市副市長、蘇宿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顧玉坤
已建成的蘇宿工業園區的標準廠房。(記者戚振林攝)
顧玉坤在介紹蘇宿工業園區發展情況。(記者戚振林攝)
本報“行走中國”報道組
在宿遷城西一片原生態的蘇北農村中,蘇州人正輕車熟路地復制著另一個“蘇州工業園區”,這是園區自開發建設以來首次把“軟件”整體“打包”對外輸出,因此格外令世人矚目。
蘇州日報“行走中國”報道組(以下簡稱“蘇州日報”)專程前往蘇州宿遷工業園區,在美麗的駱馬湖畔,就讀者關心的問題,專訪了宿遷市副市長、蘇宿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顧玉坤。
合作開發建設蘇宿工業園區的背景是怎樣的?
蘇州和宿遷代表著江蘇的兩個極,合作是為了區域共同發展
蘇州日報:蘇州工業園區是在什么背景下來到宿遷,與宿遷方面合作建設這么一個蘇宿工業園區的?
顧玉坤:2006年11月,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全省達小康,關鍵在蘇北,重點在宿遷”。時任省委書記李源潮指出,蘇州和宿遷代表著江蘇的兩個極,要重點幫助宿遷實現更大突破。當時,作為我國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我省南北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差距越來越明顯,南北合作和產業調整升級到了十分必要、也十分關鍵的時期。于是,蘇州和宿遷兩市決定緊密合作,提出了共建蘇州宿遷工業園區的構想,并隨后付諸實施。
蘇州日報:在您這樣一位來自蘇南的“新宿遷人”眼里,宿遷實現大發展的機遇在哪里?
顧玉坤:就在當前,新一輪發展機遇正垂青蘇北。我來給你舉個例子。今年6月22日,我在臺北拜訪電腦公會,這家成立于1974年的機構以推廣臺灣資訊發展為主,對大陸有專門的研究。他們為想去大陸發展的IT產業給出的路線圖,一是到西部去,即到重慶、成都;二是到中原去,即到鄭州、合肥;三是到蘇北去,這是長三角周邊最后的“富礦”。
逐利是資本的自然屬性,在流動中追逐利潤,是資本不變的法則。“十五”和“十一五”期間,長三角地區憑借天時地利人和,大量吸收外來資本發展制造業,加快了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今天,長三角地區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土地、人口、環境的壓力。金融危機一度沖擊了世界范圍的制造業,引發經濟震蕩和產業布局新一輪洗牌。目前,世界經濟在恢復性增長,國際國內游資在尋找新的機會??傊?,世界在變,中國在變,蘇北也在變。這種變化、發展給蘇北帶來了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發展機遇。
蘇州工業園區復制到宿遷,“拷貝”有沒有走樣?
雖然項目在蘇北,感覺還是在和蘇州人打交道
蘇州日報:我們了解到,在對全 省26個南北掛鉤共建開發區的考核中,蘇宿工業園區已經連續三年奪得第一,你們采取的主要做法是什么?
顧玉坤:我們采取的做法,你都熟悉的,比如先規劃后開發、先地下后地上、先生態后生產,高水平建設、高標準招商等,用的都是蘇州工業園區在實踐中形成的成功經驗。
蘇州日報:這里畢竟不是蘇州,怎么樣保證“拷貝不走樣”?
顧玉坤:蘇宿工業園區是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以來的首次“軟件”整體“打包”對外輸出,最大特色是借鑒新加坡經驗,轉移中新合作的成果,具體載體是合作模式和理念。
首先,蘇宿工業園區建立起了聯合協調理事會和雙邊工作委員會、園區黨工委和管委會、園區開發有限公司等三個層次的管理機構和開發主體,這完全是借鑒了蘇州工業園區經驗的。其次,職能權限方面實行了“封閉運作、充分授權”。有一家企業原來在蘇州工業園區投資,這次跟我們來到宿遷繼續合作,他們的評價是:“雖然項目在蘇北,但服務和在蘇州一模一樣,感覺還是在和蘇州人打交道。 ”
招商引資的數字也能從一個側面來說明問題。4年多來,蘇宿工業園區注冊項目總投資超過了120億元。有四家上市公司在這里落戶,其中,臺灣可成集團的3C機構件鎂鋁合金壓鑄項目總投資6億美元,是宿遷目前外資規模最大的項目;日本尼吉康株式會社的電容器項目總投資2億美元,是宿遷首個億元以上日資項目;省內長電科技的半導體中大功率器件封裝項目總投資15億元,占地126畝,是畝均投資強度蘇北最高的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項目。
“飛地經濟”的模式,有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只要合作能實現雙贏和多贏,“飛地經濟”就有內生的不竭生命力
蘇州日報:在有些地方,南北掛鉤合作共建園區只是單向的輸血、送干部、給項目,而蘇州工業園區采用的卻是派團隊、建項目、全面輸出經驗理念的新模式。你認為這樣的模式有沒有生命力?
顧玉坤:有沒有生命力,關鍵看參與各方是不是都有令人心動的收益。對宿遷而言,收益更顯性一些。一是引入了先進理念,二是創造了就業機會,增加了稅收,推動了城市化、工業化。而對蘇州而言,同樣也是大有收獲的。最主要的,就是為蘇州工業園區轉型發展提供了產業梯度轉移的新基地,解決援建方日益凸顯的土地、成本、環境等發展瓶頸難題。
蘇州工業園區作為全國領先的開發區,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制造業轉型升級,管委會有一項新的工作就是“收地”,即上門動員一部分“不適合在成熟開發區發展的企業”異地發展,把原有的制造業用地轉換成高鐵、城鐵、地鐵用地或三產服務業用地。當投資商詰問“那讓我到哪里去發展”時,園區的同志就會從容告知“到蘇北去、到宿遷去”,然后詳細介紹蘇州和宿遷正在實施的“飛地經濟”模式。
蘇州日報:請您舉幾個實例。
顧玉坤:經過4年多努力,蘇宿工業園區已經初步實現了這樣的意圖,如產業增量部分,“可成”、“尼吉康”等項目落戶宿遷,減輕了環境壓力。在新招項目方面,香港捷華公司、賽力菲陶瓷等項目,研發和實驗室放在蘇州,制造業基地放在宿遷,這就體現了“飛地經濟”的價值,南北產業布局、經濟結構調整的時空距離變成了現實可用的優質資源,使蘇州的產業得到了延伸。
官員語錄
“在蘇宿工業園區招商,我們有兩位‘貴人’相助。一位是宿遷當地政府,他們像‘紅娘’,往往能為我們提供意想不到的人脈資源,在關鍵時刻助一臂之力。另一位是蘇州工業園區的招商團隊,他們像‘老師’,我們隨時可以向他們討教,還能得到寶貴的招商信息源。 ”——蘇宿工業園區招商與經濟發展局副局長 余國華
“蘇州來的干部不說套話、空話、大話,做事高效率,快節奏,嚴謹規范,在招商及開發建設上善于突出自己的優勢,不與周邊開發區搞優惠政策惡性競爭,非常務實和專業。 ”——蘇宿工業園區勞動保障和社會事業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局長 戈亮(宿遷干部)
“我們平時很少給區內企業發文件,除稅收外基本‘零收費’,不搞臨時性造訪,強調服務,最大限度地不干擾企業正常的生產活動。 ”——蘇宿工業園區規劃建設局(國土房產局、環保局、城管局)局長 沈永謹
來源:蘇州日報 2011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