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的光臨! 今天是
詳細信息您目前所在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媒體報道

從“學徒”到“師傅” 園區經驗的“打包輸出”

【發布日期:2012-04-12 閱讀次數:3325次】

   將園區的成功經驗分享出去,是中新雙方一直以來的希望。蘇州工業園區建設成就早已聞名遐邇,前來參觀學習者絡繹不絕,但走馬觀花式的考察并不能真正汲取到園區經驗的精髓。

新加坡國官員也曾多次強調,“蘇州工業園區的經驗就是新加坡的經驗,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不在于引進多少項目,而在于能否把新加坡積累的社會公共管理經驗、經濟管理經驗通過園區的建設介紹給中國。”

整體開發,理念先行 輸出國企“軟實力”

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的十八年,國資國企始終扮演著開路先鋒和主力軍的角色,發揮著“先行先試”、引領示范的中流砥柱作用。作為政府掌控的國有資源、開發抓手和融資平臺,園區國企始終站在開發建設的最前沿,發揮著示范、引領、骨干、支撐等作用,培育了一批國企品牌。如今,他們同樣又是園區模式輸出的領頭羊。

蘇州工業園區的開發過程中有一個開發主體,即中新集團(CSSD),經過18年的歷練,形成了一套以規劃先行、全球招商、中新品牌、軟件轉移等為獨特核心競爭力,以土地一級開發為龍頭,帶動房產開發、市政公用和多元化服務協同發展的開發機制。正是借鑒這樣的開發機制,蘇宿工業園、蘇通科技產業園、霍爾果斯產業園分別成立了蘇宿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中新蘇通科技產業園(南通)開發有限公司(CSSTD)以及霍爾果斯蘇新置業有限公司,同時,包括中新集團、建屋集團、鄰里中心等園區國企陸續在域外項目中設立了子公司或分公司,承擔起了標準廠房、鄰里中心、商住小區等多個重要配套項目的開發建設任務,實現園區經驗的整體“打包輸出”。

但與以企業為主體開展“走出去”戰略不同的是,蘇州工業園區的整體模式輸出主要是以輸出先進開發經驗和理念為主,這種特殊的“走出去”方式不僅是要為區域帶去資金等發展動力,更要讓區域經濟產生自身的造血功能。國資國企代表著園區發展經驗的精髓,他們帶去了園區發展的先進理念和成熟機制。

誠如幾年前,原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在視察蘇宿工業園后所指出:“蘇州工業園區不僅帶來了資金,帶來了項目,也把蘇州工業園區發展的理念帶過來了……從蘇州派出了30多人到這邊工作,比給你們幾千萬都強,比給你們幾個項目都難得多……”

在建設過程中,“規劃先行”、“親商服務”等具有“園區特色”的理念,貫穿始終,讓投資商看到了域外合作項目與園區幾乎一樣的開發管理理念以及招商服務,仿佛看到了蘇州工業園區在蘇北大地的“異地再生”,極大地促進了企業赴蘇宿園區投資落戶,為項目后續的招商引資創造了條件,也成為打動投資商的關鍵因素。

優勢互補,突破瓶頸 尋找園區發展新空間

一個健康、開放的市場,不會受限于區域邊界。蘇州工業園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新加坡的成功發展軌跡不僅在園區滲透、延伸,還借助蘇州工業園區這一平臺在中國大地上產生了示范性效應。曾經虛心學習的“學徒”,如今也成為許多渴望發展的城市和地區,爭相學習的“師傅”。

因此,園區也有了更多選擇合作區域的“籌碼”,尋找具有交通、環境、人才、政策等疊加優勢,商業發展前景廣闊的地區。唐研哲便是在這眾多的城市和地區里淘到了滁州這塊“寶地”。

和唐研哲的交談不時被此起彼伏的電話聲和人來人往打斷。“7點45分的火車,估計9點就能到了。”“對,投資商可以跟我們一起去看一下現場環境。”

作為中新集團蘇滁現代產業園的項目負責人,唐研哲最近的生活節奏愈發明快,時不時地往返于連接蘇滁兩地的火車上,“火車1個多小時,開車兩三個小時,是期望轉型的客商完全可以接受的范圍,交通優勢很明顯。”

當然,選擇滁州還有很多原因,“和蘇宿工業園等政府主導的項目不同,蘇滁現代產業園考慮得更多的是商業模式。在走出去尋求更多發展機會的時候,我們也在不斷地認識市場,認識自我。我們沒有一味地尋求與大中城市的合作,因為這些城市具有發達的經濟基礎,完善的發展條件,很容易束縛園區施展拳腳的空間。反倒是在三線城市,我們可以找到更合適的發展機會。”

唐研哲告訴記者,CSSD想要扮演的是“城市綜合發展商”的角色,將園區“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的開發理念一以貫之,并從基礎設施、商業配套、服務理念上,全套輸出園區經驗。這是一個全新而綜合的概念,需要極大的發揮空間。這些地區可以從政策上提供給園區十分廣闊的施展空間,采取“充分授權,封閉運作”的方式,開發出“拷貝”不走樣的園區模式,更可以給全國各地的三線城市提供發展樣本,開拓出一個全新的合作領域。

事實上,中新集團(CSSD)近年來一直著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更需要謀劃在新區域以更高的水準建設工業園區?,F在,蘇滁現代產業園成為了中新集團(CSSD)的第一個突破口。和蘇宿工業園、蘇通科技產業園相比,蘇滁工業園還是個正處于孕育期的后輩,但他卻擁有著不少讓前輩們都羨慕的先天優勢,具有更廣闊的商業發展空間,這也讓唐研哲倍感成竹在胸。“這里的先天條件與園區非常類似,緊鄰古城區,沿河而建,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以用園區自己的方式再建一個新園區。我相信,這里會是園區國企走出去戰略中一個全新的發展領地。”

產業轉移,區域轉型 實現園區發展新方向

如今,蘇州工業園區雖然積累了豐富的人才、資本和招商資源,但受制于發展空間,難以充分發揮其效應。
“走出去”項目的實施為蘇州工業園區轉型發展提供了產業梯度轉移的新基地,有效解決了蘇州工業園區日益凸顯的土地、成本、環境等發展瓶頸難題,蘇宿工業園、蘇通科技產業園的順利發展就初步實現了兩地雙贏的局面。

可成、尼吉康等項目落戶蘇宿園區,減輕了蘇州土地等資源壓力;香港捷華公司、賽力菲陶瓷等項目,研發和實驗室放在了蘇州工業園區,制造業基地放在宿遷。這充分體現了“飛地經濟”的價值,南北產業布局、經濟結構調整的時空距離變成了現實可用的優質資源,使蘇州的產業得到了延伸。

事實也印證了“走出去”戰略給蘇州工業園區帶來的悄然變化。近年來一直致力于產業轉型升級的蘇州工業園區,近來逐漸產生了一項新的工作——“收地”,即上門動員一部分“不適合在成熟開發區發展的企業”異地發展,把原有的制造業用地轉換成高鐵、城鐵、地鐵用地或三產服務業用地,并展開了“無地招商”模式。而當投資商詰問“那讓我到哪里去發展”時,他們會得到這樣的答案:“到蘇北去、到宿遷去;到江北去,到南通去;到安徽去,到滁州去。”



HAVE A LOOK

園區“走出去”項目一覽

蘇州宿遷工業園區(共建)

蘇宿工業園是省委、省政府實施“區域共同發展”、“ 加快蘇北工業化”、“ 實現宿遷更大突破”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的重要舉措,是蘇州宿遷兩市緊密合作共建的新型工業園區。2006年11月1日,兩市正式簽訂了合作開發協議,11月21日簽訂商務總協議,12月11日蘇宿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正式啟動。園區規劃總面積13.6平方公里,以通湖大道為界,以東為現代新城示范區,以西為工業區,規劃人口8萬人。該項目是園區“走出去”的第一個項目。

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援建)

在遙遠的西部,位于新疆伊犁州的霍爾果斯口岸,正在抒寫開發建設的宏偉篇章。一個是古老的“絲綢之路”的重要窗口,一個是現代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共同的血脈緊緊地聯系著相隔千里的蘇州工業園區和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

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援建)

規劃面積5.46平方公里,2002年啟動援建工作。項目定位以地方特色優勢,引領西藏經濟發展,開辟工業化發展新路徑。已基本完成A區(2.51平方公里)招商引資。 2010年被評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高原綠色食品)”。

蘇州南通科技產業園(共建)

2008年,一座大橋飛架長江,成了蘇州與南通雙城合作的“催化劑”。2009年,一座與蘇州隔江相望的“橋頭堡”園區落成,在兩年不到的時間里,完成了近10平方公里“九通一平”的基礎設施建設,三個星期辦完一家外資企業的所有入駐手續……蘇通科技產業園創造了很多當年蘇州工業園區起步時都難實現的驚人速度。

蘇州工業園區-相城區合作經濟開發區(共建)

2012年1月11日,蘇州工業園區-相城區合作經濟開發區正式揭牌。揭牌當日,就有16個項目進行集中簽約,累計總投資77億元,7個先進制造業項目、1個五星級酒店項目同時開工,總投資24.5億元。作為園區2012年“走出去”一號工程的園區—相城區合作經濟開發區項目實現了完美開局。

蘇滁現代產業園(共建)

規劃面積36平方公里,2011年12月簽訂項目合作框架協議,2012年上半年啟動。發展目標:建設成為融產業、商貿、金融、居住于一體的生態示范區、高新產業集聚區和現代化商務新區。



版權所有:宿遷市蘇宿工業園區城市發展投資有限公司
電話:0527-82868419 郵箱:ch@ssipac.suqian.gov.cn 地址:江蘇省宿遷市紫金山路12號蘇宿工業坊A04
備案:蘇ICP備2022019330號-1
在线看国产成人